商务部预测,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9%左右,消费贡献率在65%左右,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烹饪协会也预测,中国餐饮未来还将继续保持9%以上的增幅。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将跨过5万亿规模,同目前世界排第一位的美国餐饮市场并驾齐驱,成为世界第一餐饮大国。
速冻食品:
依托餐饮渠道快速发展
我国的速冻食品品种主要包括速冻火锅料制品、速冻肉制品和速冻米面制品。在冷链技术的推动下,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2004-2010年行业CAGR为36.98%;但近几年随着占比较大的米面制品(占比约600亿元)进入瓶颈期,行业增速逐渐下滑并稳定在10%左右。 尽管速冻食品行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潜力巨大,具体来看,除汤圆、水饺等传统食品外,近几年新兴的手抓饼、牛排等也带动了速冻行业品类的创新潮。渠道方面,中国90%以上集中在家庭消费,餐饮渠道不足5%;而发达国家餐饮渠道占比大于60%,与中国饮食类似的日本更是高达70%,对标发达国家,冷冻速食未来在餐饮渠道提升空间巨大。
餐饮行业中,以火锅为代表的大众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占比20%以上,而其中速冻食材占总体火锅料的1/3,2010-2017年速冻火锅料制品以14%的复合增速增长至411亿元。 另一方面,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餐饮外卖市场增长迅猛,2014-2018年,外卖市场规模以132.15%的复合增长率达增长至4415亿元,预计2021年外卖市场规模将达到9340亿元。速冻食品依托外卖的快速发展份额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关东煮、烧烤、麻辣烫等餐饮形态中广泛使用。
速冻食品目前集中度比较分散,CR5市占率小于35%,龙头企业安井,收入端是海欣和惠发的2倍,净利润是三全、海欣、惠发总和的1.5倍,但整个行业的市占率也仅为4.6%。 公司看好后期餐饮行业的发展,安井不断加大对餐饮渠道的开发力度,将包括千夜豆腐、蛋饺、天妇罗鱼虾等其他制品类升级为菜肴制品,2018年实现营收3.95亿元。而另外两大类速冻鱼糜制品和速冻肉制品受益于产能扩张分别实现营收15.67亿元和11.95亿元,同比增长21.29%和20.71%。面米制品在无锡基地产能释放的前提下叠加餐饮类高端产品较多,实现营收10.98亿元,同比增长18.64%。在新的产品结构调整下,公司形成了火锅料制品(占比64.85%)、米面制品(占比25.79%)和菜肴制品(9.28%)三足鼎立的产品布局。
休闲卤制品成长性突出
休闲卤制品作为休闲食品中重要的分支,目前虽然市场规模较小(占比7%),但增速很快,潜力较大。2010年至2015年卤制品行业以CAGR17.56%的增速位列休闲食品之首,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23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521亿元,预计2015-2020年复合增速将增长至18.20%。
从卤制品的品类来看,禽类制品作为卤制品中贡献最大,预计到2020年占比为48.6%;肉制卤品和蔬菜卤品各占20%左右,豆腐类占比10%。同时禽类制品作为最大规模的卤制品品类,依旧保持细分品类中的增速冠军,预计2015-2020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1.6%,成长最快。
我国卤制品行业存在三种经营模式:作坊式经营、区域性连锁品牌经营以及全国性连锁品牌经营。在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口味壁垒和消费偏好的局限行业主要以作坊式工厂为主,CR3仅17.1%,行业集中度偏低,绝味作为销售规模最大的卤企,市占率不足10%。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意识的提升和对新鲜度要求的提高,连锁品牌将推动卤制品行业不断突破跨区域销售壁垒,取代现存的作坊模式,提升行业集中度。2010年以来品牌休闲卤制品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25.4%的占比提升至2015年的46.1%,预计2015-2020年,品牌化CAGR将保持28.9%,远高于非品牌6.3%的增速水平,后者市场将被不断挤压。 绝味和周黑鸭毛利率差距缩小。绝味和周黑鸭,作为卤制品行业的前两大全国性连锁品牌,以不同的经营模式进行快速增长。 周黑鸭在直营模式下,随着2013至2016年高端MAP包装的普及后,客单价提升,毛利率水平依靠包装化占比的提升增加至60%左右。经过两年发展,包装红利进入后时代,提价空间较小,毛利率预计暂时没有提升空间。 绝味通过加盟模式,以9915家门店数量带来规模优势,2017年销量为10.8万吨(同期周黑鸭为3.9万吨)。另外,2018年绝味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为40.83%,远高于周黑鸭的24.7%,采购量大且集中决定着绝味的上游议价能力更强,其吨成本大幅低于周黑鸭。同时,绝味发行的3万吨仓储中心可转债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仓储容量,平滑采购成本波动。随着后期渠道下沉配合新建产能释放,规模效应日趋明显,而当绝味下沉后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提价能力也相应加强,同时进一步提升毛利水平。 绝味通过跑马圈地形成规模效应,销售费用率保持在8%-10%之间,2017年因公司上市加大了营销投入,其中包括交通类广告的投放、门店装修升级费用以及与饮料等产品进行联合促销等,致使费用率达到11.1%。随着渠道的下沉,低线城市的消费者将建立绝味的品牌意识,而一二线城市的门店升级将加强品牌形象,提升口碑。 直营模式下的周黑鸭,销售费用主要包括门店租赁和人工费用(占比超过65%),在近几年门店的扩张和收入低迷的情况下,费用率上涨明显,从2014年的20.7%逐年递增至2018年的33.68%,而绝味将这两部分大额支出转嫁给加盟商销售。
调味品:品类创新引领市场扩容
我国调味品消费环节包括家庭消费、餐饮消费和食品加工消费,调味品在餐饮消费占比达到45%,超过家庭渠道消费和食品加工消费。 调味品在餐饮行业的消费受到餐饮行业景气度的影响,近几年我国餐饮行业持续近两位数的增长推动了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传统调味品存在产品升级空间,复合调味料高增长保障增量空间。 我国的调味品消费结构中,酱油占比较高达到63%,在酱油品类中有老抽、生抽、高鲜酱油、有机酱油、零添加酱油等产品的区分,传统调味品虽然消费渗透率和成熟度较高,但是存在产品升级空间,每一轮产品升级带来行业价格中枢的上移,因此传统调味品依旧保持良好的行业增速。复合调味料目前消费渗透率较低增速快,市场扩容空间大,并且复合调味料品类丰富,提升空间大。
我国调味品的三大消费渠道中,食品加工消费是采购模式,对价格敏感度高,对产品质量要求较低;家庭消费采购主要在商超等终端渠道,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低,消费习惯容易受广告宣传等营销影响;餐饮渠道采购对接经销商为主,口味粘性强,易守难攻,外来品牌较难进入。
餐饮渠道易守难攻,渠道拥有自加强能力。
我国的调味品企业中,海天的餐饮渠道占比达到60%,海天凭借产品的高性价比及领先的渠道布局在餐饮渠道拥有进入壁垒,市占率不断提升。海天2014年餐饮渠道市占率为16.7%,2018年餐饮渠道市占率达到19.24%;中炬高新2014年餐饮渠道市占率为1.23%,2018年餐饮渠道市占率达到1.37%。中炬高新不断加强在餐饮渠道的布局,但在餐饮渠道的市占率提升不及海天。 海天味业可通过产品的成本优势及餐饮渠道壁垒获得成长空间,中炬高新依靠渠道下沉布局以及高鲜酱油的放量增长获得稳健成长。消费升级中的品类突破可成为新品牌进入行业的选择,如千禾推出的零添加有机酱油、安记食品以咖喱产品作为差异化竞争、涪陵榨菜占据榨菜产品这一细分品类。调味品现有格局稳固集中,但在复合调味料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具有竞争力的品类可以带来成长红利。